陵園坐落于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zhàn)役中陣亡將士,于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筑規(guī)模宏偉,布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筑均用花崗巖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筑風格的陵園。
線路分類: [陵園古墓]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廣東省 廣州市
本站推薦: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士陵園
陵園坐落于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zhàn)役中陣亡將士,于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筑規(guī)模宏偉,布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筑均用花崗巖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筑風格的陵園。 陵園作為中國近代史人民斗爭業(yè)績的見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國內(nèi)游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陵園主要建筑有:凱旋門、戰(zhàn)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墻,航空紀念碑等景觀。
陵園有一座花崗巖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筑凱旋門。門樓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頂、先烈路和水蔭路的交會處,高13.4米,寬 11米,占地面積 40.7平方米。門額正面鐫刻著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鐫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題寫“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的東北三省。接著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進犯上海閘北。當時駐防淞滬地區(qū)的國民黨愛國將領,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全軍將士奮戰(zhàn)抗擊敵人,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zhàn)”。隨后張治中部第五軍也參加了作戰(zhàn),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擊敵人侵略,苦戰(zhàn)33天,激戰(zhàn)100多次,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損兵1萬多。但最后由于寡不敵眾,十九路軍退守第二道防線。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悲壯激烈的淞滬抗戰(zhàn)結(jié)束。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zhàn)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項偉大壯舉,它延緩了日本企圖侵占中國的步伐,激發(fā)了全國軍民衛(wèi)國御敵的斗志,開創(chuàng)了中國軍隊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紀念戰(zhàn)斗中犧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軍將士的衛(wèi)國抗敵之舉,特建立起這座烈士陵園。
浮雕墻位于陵園的西邊、戰(zhàn)士墓的北側(cè),由浮雕墻和浮雕墻廣場組成,占地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崗石制成,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于1998年元旦竣工。這組浮雕由閘北巷戰(zhàn)、爭奪戰(zhàn)、敢死隊、大刀隊、陣地戰(zhàn)、支援前線等幾個戰(zhàn)斗場面組成,還突出了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這兩位抗戰(zhàn)風云人物的形象。浮雕墻長46米,高4.6米,其浮雕殘缺的墻體象征當時祖國山河破碎,整體紅墻則寓意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戰(zhàn)士墓建于1932年,墓區(qū)位于陵園的西邊,全稱為“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zhàn)士墳墓”。墓區(qū)由主墓碑和墓組成,占地1187平方米。墳墓由 190座墓依次排列建造,象征性的水泥棺比將士墓略小。主墓碑位干西邊,碑上由李濟深題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zhàn)士墳墓”。
“廣東航空紀念碑”是為紀念我國航空事業(yè)先驅(qū)和在東征、北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們而建造的。1987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將這座碑移建在陵園內(nèi),次年3月紀念碑落成。碑石下面刻有孫中山先生題寫的“航空救國”4個字,碑志上面刻有馮如等266名殉國殉職的航空英烈的名字。
抗日亭位于陵園中軸線的最南端,為一花崗巖砌成的方亭。“抗日亭”三個蒼勁大字是當時淞滬緊備司令戴戟將軍題寫。碑亭建于1932年,面積為120平方米。
陵園的中軸線長近300米.寬14米。由抗日亭沿中軸線向北走,可見到中軸線中部有座題名碑。碑體為方柱體花崗巖石碑,四周銘刻著1983位先烈的英名。英名碑全稱叫“抗日陣亡烈士題名碑”。該碑建于 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這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當年在淞滬抗戰(zhàn)中陣亡的英烈。
廣州市政府為弘揚中華民族抵御外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干1991年3月開始,用了10年時間,共投入資金4900萬元,分三期工程對全園進行了整飾維修。現(xiàn)在,修復后的陵園更加莊嚴肅穆,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此于1999年4月立下維修紀念碑。
陵園東大門廣場有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筑物,這就是先烈紀念館。該館位于陵園的東南側(cè),建于1932年,占地300平方米。初期這里是用來祭拜英靈和臨時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后曾作為十九路軍陳列展覽館。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2002年初淞滬抗日 70周年紀念日,對先烈紀念館進行了重新陳列,并建起了紀念廣場和“文化墻”。
現(xiàn)在,這座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紀念館運用了現(xiàn)代化展示手法,增加充實了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的史跡陳列,使游人對先烈事跡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
陵園內(nèi)除了西側(cè)的戰(zhàn)士墓之外,在東側(cè)靠北部,還有一個戰(zhàn)士墓群和將軍墓區(qū)。將士墓群與戰(zhàn)士墓群位于東西兩側(cè)邊,相互呼應,水泥棺也象征性整齊地排列著。將士墓全稱為“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烈士公墓”,建于1932年,占地1875平方米。墓區(qū)北面是一座主墓碑,其他202座整齊有序地平列在墓地中,其中22座是花崗石砌筑,現(xiàn)保存的碑有37塊。主墓碑上有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題寫的“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背面“十九路軍抗日死難將士之碑”也是蔡延鍇親手撰寫,碑文記述了十九路軍將士抗日守土、浴血奮戰(zhàn)的經(jīng)過。
將軍墓位于陵園的東邊,將士墓的背面,占地400平方米。這里,蔣光鼐將軍和蔡廷鍇將軍的骨灰于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葬于陵園。兩墓碑石采用兩個25噸自然花崗石鑿成,碑文為“蔣光鼐之墓 和“蔡廷鍇之墓”。
陵園中軸線的最北段豎立著一座先烈紀念碑。該碑建于1932年,也是陵園中的主體和代表性建筑。
紀念碑高 19.2米,占地 2298平方米。這座全用花崗巖砌成的仿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圓柱體紀念碑格外宏偉壯觀。紀念碑底座鐫刻著“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降”,是李濟深的題字;而下端鐫刻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滬衛(wèi)戍長官陳銘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會同立石”。
紀念碑上有一立體方形的花崗巖石底座,其上豎立一個威武雄壯的十九路軍戰(zhàn)士銅像。戰(zhàn)土像高3.15米,肩托步槍,背系一頂銅鼓帽(竹帽)。在塑像前的正面臺階,則臥伏著2對銅獅,還有8個銅鑄立鼎,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依次排列在拱衛(wèi)紀念碑的石墓欄上。
銅像(1個)、銅獅(2只)和銅鼎(8個)原始物,在1938年廣州淪陷時被日軍奪去了。1991廣州雕塑院尹積昌教授根據(jù)有關記載加以復制。其實,一個銅像、二只獅子、八個銅像寶鼎,這數(shù)字不是巧合,而是專門用來紀念“一 二八”淞滬抗日事件的。
紀念碑后現(xiàn)建百羅馬式半圓柱回廊,由12對古羅馬式石柱環(huán)繞。在回廊的兩邊是門亭,左亭墻有1933年林森撰文并手書的《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全文,右亭墻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書的《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