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堰位于成都錦江黃龍溪段,始建于乾隆25年,由彭山縣令張風翥筑堰引水灌華陽、仁壽、彭山三邑田。古佛堰堰首有人工鑿石渠1200米,其中600米加蓋后建成現(xiàn)古佛洞場鎮(zhèn)街坊,又穿一300米隧洞繞山嘴向南,直至彭山縣江口。至今仍灌三縣13115畝良田。
線路分類: [城市風光]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四川省 成都市
本站推薦:
古佛堰
簡介
古佛堰位于成都錦江黃龍溪段,始建于乾隆25年,由彭山縣令張風翥筑堰引水灌華陽、仁壽、彭山三邑田。古佛堰堰首有人工鑿石渠1200米,其中600米加蓋后建成現(xiàn)古佛洞場鎮(zhèn)街坊,又穿一300米隧洞繞山嘴向南,直至彭山縣江口。至今仍灌三縣13115畝良田。
歷史沿革
民國《華陽縣志》記載:“乾隆二十五年,彭山縣令張鳳翥訪察古佛洞,錦江水勢稍高,可筑堰引水分灌華陽、仁壽、彭山三邑田,因會勘詳準,自洞之野桂壩開鑿,遂于二十八年十月興工,次年二月工竣,猶以水低堰高為病。乃改修洞之上流二里許,自羅家林堰口起至彭山縣江口”,古佛堰以竹籠、條石砌壩,引府河水從右岸入渠,經(jīng)羅家中壩一公里許,至冬瓜湃濠溝出口;復(fù)南流二十余米,經(jīng)綿延巉巖上人工開鑿的石渠一千二百多米,其中約六百米加蓋后建成街坊(俗稱騎街溝),即今古佛洞場;又南流數(shù)百米折向西流,流過四百多米石渠和一段隧洞,繞雞翅拐山嘴向南,經(jīng)嘉禾莊開闊地帶達黃墳山;然后穿隧洞三百米和石渠七百多米(平均深七米)直達黃龍溪平壩。以后沿牧馬山腳蜿蜒至彭山縣江口。該堰起初灌田一萬一千九百一十六畝,其中華陽縣一千七百一十六畝,仁壽縣三千七百畝,彭山縣六千五百畝。民國二十八年,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因工程失修,灌面縮小到四千一百八十六畝,其中:華陽縣七百畝,仁壽縣一千五百九十六畝,彭山縣一千八百九十畝。一九五四年恢復(fù)到一萬一千九百七十二畝,一九六零年擴大到一萬三千一百一十五畝。
防洪整治
時至今日,古佛堰出口處的河堤由于受到激流的沖刷,已成為深泓槽,該河段防汛形勢十分嚴峻。為了徹底整治該段河堤,縣水務(wù)局委托四川大學(xué)工程設(shè)計研究院按5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進行設(shè)計。防洪堤就從古佛堰出口處修建,既不觸動古堰,又能加固堤壩,將在東岳村1社段修建永久性防洪堤防300米,在中壩村修建永久性護坡300米,沿岸壩高約6米,可以抵御汛期河水卷走兩岸的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