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寺坐落在巴彥浩特鎮(zhèn)王府街北側,系原阿拉善旗八大寺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保護的古式建筑之一。延福寺,俗稱“王爺廟”,藏語名為“格吉林”。該寺為阿拉善三大寺院系統(tǒng)和八大寺之一。該寺從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修建大殿,以后陸續(xù)完成周圍的建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帝為該寺賜名,并賜用滿、藏、蒙、漢四種文字書寫的金字匾。
線路分類: [宗教旅游]
景點地點: 國內 內蒙古自治區(qū) 阿拉善盟
本站推薦:
內蒙古阿拉善巴彥浩特鎮(zhèn)王府街延福寺
簡介
延福寺坐落在巴彥浩特鎮(zhèn)王府街北側,系原阿拉善旗八大寺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保護的古式建筑之一。延福寺,俗稱“王爺廟”,藏語名為“格吉林”。該寺為阿拉善三大寺院系統(tǒng)和八大寺之一。該寺從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修建大殿,以后陸續(xù)完成周圍的建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帝為該寺賜名,并賜用滿、藏、蒙、漢四種文字書寫的金字匾。該寺整個建筑群共建有大經堂、菩薩殿、四大天王殿、轉經樓、鐘鼓樓、如來殿、阿拉善神殿、藥師殿、密宗殿等大小殿堂10多座,共200多間,計800多平方米。1919年前后為鼎盛時期,喇嘛達500人,1949年解放時沿有喇嘛200多名。該寺同其它黃教派寺廟一樣,設有神學院,共分四大部,每部有一座專用殿宇。寺內至今保存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所鑄青銅香爐一個,高2.2米,直徑0.85米。鑄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大鐘一個,其鐘聲音洪亮,每擊,整個巴彥浩特鎮(zhèn)余音繚繞經久不絕。目前,她已以古色橫溢的新姿展現(xiàn)在游人面前,成為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最著名的名勝之一。
特點
延福寺整個建筑布局整齊、結構玲瓏、工藝精巧、形式多樣,建有大經堂、菩薩殿、四大天王殿、轉經樓、如來殿、阿拉善神殿、藥師殿、密宗殿、鐘樓、鼓樓等大小殿樓十多座,共282間,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占地面積6700多平方米。其中以藏漢結合式的大經堂為典范,可謂是多民族建筑文化的杰作。
歷史
延福寺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在“十六羅漢堂”的基礎上加以擴建。時年清政府正式將定遠營贈送給阿拉善王霍如來之子阿寶,作為“王府”之用,故此稱作為“王府廟”,也稱之為“王爺廟”。歷任阿拉善親王都對該寺的建設發(fā)展付出了努力。
乾隆二至四年(1737-1739年),根據(jù)六世達賴喇嘛的提請,從該寺挑選百名喇嘛,在現(xiàn)在的廣宗寺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法務教育和佛法講解,為該寺培養(yǎng)了許多有識之人。乾隆十年(1745年),阿拉善親王羅布生道爾吉,為紀念前任父王的功德,耗資一萬兩白銀,建造了雙層閣樓并由108個輪經組成共有四十九間的大雄寶殿以及其它附屬經殿,是較為成套的經殿。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旗王府向清庭呈請寺名,次年(1760年)賜“延福寺”匾額,由四種文字書寫;同時封該寺“甘珠爾”上師為“朝延大喇嘛”,要求他嚴明寺規(guī),弘揚佛法,統(tǒng)管法務。
延福寺是阿拉善地區(qū)建成年代最早的寺院,曾經得到過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和迭斯爾德諾門汗等活佛高僧的大力支持。它的屬寺有宗乘寺、沙汞嘎廟、額爾博格廟、巴丹吉林廟、布日嘎蘇臺廟、布爾汗烏拉廟、貴西廟、敖包圖廟等。上述屬廟的住持喇嘛均由延福寺委派,大喇嘛也由延福寺權威喇嘛擔任。
嘉慶十年(1805年),阿拉善親王瑪哈巴拉為紀念上尊親王的功德,大造聲勢,加強該寺的各項法務制度,還興建了阿格巴殿、觀音殿、達里克廟等經殿,維修擴建金剛殿、藥王殿。民國十一年(1922年),應甘珠爾巴格西活佛的建議,建筑了二十五間大的東闊爾經殿,并邀請廣宗寺(南寺)精通闊爾論理的丹巴老爺喇嘛為該經殿的住持喇嘛。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下令,由旗札薩克出資800塊銀元,翻修大雄寶殿,親王元福晉金允誠女士也為表達虔誠之心,個人出資,把大雄寶殿內,裝修一新;為了迎接班禪大師,專程邀請能工巧匠,制做了八獅寶座。此時旗札薩克眾臣也受感動紛紛出資,裝修延福寺各經殿。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又下令,修建了專奉阿拉善佛和阿拉善土地爺?shù)碾p層經殿。
經過幾百年的建設過程,到民國二十六年時,已發(fā)展成為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眾僧云集的寺廟。如大雄寶殿已擴建成為180間,藏尼德殿25間,藥王殿25間,三時殿15間,觀音殿13間,藏經殿12間,功德殿12間,阿拉善殿12間,輪經廟2間,金剛廟2間,雅爾尼殿12間,鼓、鐘樓等大小13座經殿共326間,和各經殿廟倉等合計共1061間之多。
該寺活佛稱為甘珠爾巴格西活佛。
第一代活佛為吉布增羅布生圖布登旺舒格,第二代甲木英黑都布卻吉甲木蘇,第三代活佛為吉布增羅布生嘎拉森達爾吉,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上述三位活佛為藏區(qū)散川(音譯)地瑪札關布寺高僧。
第三代活佛在阿拉善地區(qū)貢獻顯著,從而得到了阿拉善親王瑪哈巴拉的大力支持,道光八年(1828年)親王瑪哈巴拉迎請至延福寺,嘉慶年間封他為“莫日根坎布”, 經文著作有《諾日布都莎拉》。
第四代活佛阿旺卻吉甲木蘇,出生地為現(xiàn)青海塔爾寺附近,同治十二年(1873年)被確認,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3歲時圓寂。
第五代活伸縮為阿旺圖布登尼瑪,1946年出生于阿拉善巴潤別立巴格,經塔爾寺安吉斯活佛確認。1949年后,在黨的宗教政策的照耀下,開始接受文化教育,現(xiàn)任盟政協(xié)副主席,自治區(qū)佛教協(xié)會 ,阿盟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紅十字會副會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