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景點大全 >> 歷史遺產(chǎn)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區(qū)東部朝陽區(qū)朝陽門外神路街。占地約6萬平方米,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廟宇。始建于元延?六年 (1319),由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和其弟子吳全節(jié)募資興建。至治三年(1323)完工,賜名東岳仁圣宮,主祀泰山神東岳大帝。清道光年間擴建。
線路分類: [歷史遺產(chǎn)]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北京市
本站推薦:
北京市朝陽區(qū)東岳廟
概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區(qū)東部朝陽區(qū)朝陽門外神路街。占地約6萬平方米,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廟宇。始建于元延?六年 (1319),由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和其弟子吳全節(jié)募資興建。至治三年(1323)完工,賜名東岳仁圣宮,主祀泰山神東岳大帝。清道光年間擴建。廟坐北朝南,由正院、東院、西院三部分組成。正門前有高大雄偉的三洞七幢琉璃牌樓。正院建筑主要有山門、戟門(又稱瞻岱門、龍虎門)、岱宗寶殿(又名仁圣宮)、育德殿、玉皇殿。進戟門始自左右再向北環(huán)繞的廡殿為地獄七十六司殿。再向北左有廣嗣殿、太子殿,右有阜財?shù)睢⑻拥?。岱宗寶殿左右有三茅真君祠堂、吳金?jié)祠堂、張留孫祠堂、山府君祠堂、蒿里丈人祠堂等。最后為后罩樓。東院原為花園,西院為規(guī)制不一的小型殿宇,多為民間善會修建。東岳廟雖經(jīng)重修,但其主體建筑仍保持元代風格,廟內(nèi)以神像、石碑、楹聯(lián)眾多而享譽海內(nèi)外,趙孟頫書\"張?zhí)鞄熒竦辣?(俗稱道教碑)即存于廟中。正院已修葺一新,辟為北京民俗博物館,如今,于2008年5月3日,在黨和政府的推動及支持下,北京東岳廟作為道教活動場所正式登記開放。
張留孫本為江西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隨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到大都朝覲。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不久,張宗演回到江西,留張留孫在北京作為天師代表。由于張留孫治療太子和皇后的疾病有功,很快就得到了元世祖的寵信。世祖在京城建崇真宮供張留孫居住。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張留孫為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賜銀印。大德年間,元成宗加封張留孫為玄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武宗及仁宗出生,都由張留孫取名??梢娫实蹖埩魧O的寵信之至。
東岳廟
廟在朝陽門外二里,元延佑中建,以祀東岳天齊仁圣帝。殿宇廓然,而士女瞻禮者,月朔望日晨至,左右門無閑閾,座前拜席為燠,化楮錢罏,火相及,無暫熄。帝像巍巍然,有帝王之度,其侍從像,乃若憂深思遠者,相傳元昭文館學士藝元手制也。元,寶坻人,初為黃冠,師事青州杞道錄,得其塑土范金摶換像法。摶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成像云。始元欲作侍臣像,久之未措手,適閱秘書圖畫,見唐魏征像,矍然曰:得之矣,非若此,莫稱為相臣。遽走廟中為之,即日成。今禮像者,仰瞻周視,一一嘆異焉。元仁宗嘗敕元,非有旨,不許為人造他神像也。殿前豐碑三:趙孟頫楷書一,孟頫弟世延楷書一,虞集隸書一。正統(tǒng)中,益拓其宇,兩廡設地獄七十二司。后設帝妃行宮,宮中侍者十百,或身乳保領兒嬰以嬉,或治具,妃將膳,奉匜櫛為妃裝,纖纖縫裳,司妃之六服也。宮二浴盆,受水數(shù)十石,道士贊洗目,無目諸疾,入者輒洗。帝妃前懸一金錢,道士贊中者得子,入者輒投以錢,不中不止,中者喜,益不止,磬所攜以出。三月廿八日帝誕辰,都人陳鼓樂、旌幟、樓閣、亭彩,導仁圣帝游。帝之游所經(jīng),婦女滿樓,士商滿坊肆,行者滿路,駢觀之。帝游聿歸,導者取醉松林,晚乃歸。
張留孫晚年見大都未有泰山神東岳大帝之廟,遂發(fā)愿籌資興建。延祐六年(1319年),張留孫在齊化門(即今朝陽門)外買好了地,但還沒來得及興建廟宇,便去世了。嗣宗師吳全節(jié)繼承師志,于至治二年(1322年)春建成了大殿及大門,次年又建東西兩廡,塑了神像,朝廷賜名“東岳仁圣宮”。泰定二年(1325年),魯國大長公主捐資興修建后殿,作為東岳大帝的寢宮。
玄教在元朝,因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而盛極一時。但隨著元朝的滅亡,玄教也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明朝只承認龍虎山正一天師道,不承認玄教大宗師,玄教遂自行消亡。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將南京朝天宮的清微派道士禹貴黌委任為北京東岳廟住持,從此北京東岳廟的法派就不再是玄教,而是清微派了。(清微派是興起于宋朝時候的一個道教派別。)
明英宗正統(tǒng)十二年(1147年),對東岳廟進行了修葺,英宗親自撰寫了《御制東岳廟碑》。此后,明、清兩代先后多次對東岳廟進行了維修和擴建。
東岳廟的清微道士從明朝一直傳承到民國時期,先后傳承了二十三代。解放后,東岳廟改作他用,道士被遣散。20世紀80年代,朝陽區(qū)成立了“東岳廟騰退修復領導小組”。90年代,朝陽區(qū)出資2000萬元對東岳廟進行了修繕。1996年,國務院將東岳廟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北京東岳廟管理處暨北京民俗博物館正式成立。1999,恢復了傳統(tǒng)的東岳廟廟會。廟會一經(jīng)恢復,這座建于元代的古觀,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叫絕的古建、楹聯(lián)、碑刻等而離譽京城,名揚四海。
東岳廟的主殿岱岳殿
殿內(nèi)供奉著幽冥世界的最高主宰泰山神東岳大帝。東岳大帝的祖庭在泰山岱廟,北京東岳廟乃是其行宮。泰山在古代被視為距天最近的地方,與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故自秦始皇起便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的圣地。但在民間,自東漢以來,即流傳著泰山為治鬼之所的說法,認為人死歸土,都要到這里接受審判。泰山腳下的蒿里山、梁父山,便成了招人魂魄的幽冥地府,泰山神則被奉為冥界之王。
人們傳說,東岳大帝統(tǒng)領下的幽冥地府,有七十六個辦事機構,稱為七十六司。各司皆有神主,俗稱判官。北京東岳廟塑有七十六司神像,但因殿堂不足,有的殿只好讓兩個司合署辦公,故七十六司共占用殿堂六十八間。過去,七十六司殿堂前都掛有白底黑字的楹聯(lián),內(nèi)容既是對各殿司神職能的詮釋,也是中國人善惡報應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們或言簡意賅,發(fā)人深?。夯蛏钊霚\出,雅俗共賞;或意蘊深長,寓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七十六司的設置,是以人世政治加諸鬼神,宣揚的是仁民愛物、忠君孝親的傳統(tǒng)倫理。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于1924年先后兩次到東岳廟,研究七十六司,并發(fā)表了兩篇研究文章。后又不斷有中外學者赴東岳廟進行調(diào)查研究,以探討中國人關于冥府的各種傳說及老北京的舊風俗。
岳廟的“三多”特色
東岳廟素以“三多”著稱于世。即神像多、碑刻多、楹聯(lián)匾額多。
神像多
東岳廟除塑有東岳大帝和七十六司神像外,還供奉有其他眾多的神靈仙真。據(jù)稱,東岳廟曾供有三千尊神,號稱神像最全。據(jù)1928年北平社會局對東岳廟的神像進行統(tǒng)計,那時尚有神像1316尊。東岳廟的神像中,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既有天界至尊玉皇大帝、科舉之神文昌帝君、伏魔大帝關圣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大帝、賜福赦罪解厄天地水三官大帝、眾星之母斗姥元君等天界大神,又有保佑婦女兒童、賜子廣嗣的碧霞元君、子孫娘娘,保佑人們發(fā)財?shù)奈奈湄斏?,賜給人們姻緣的月老,除瘟去疾的五瘟神、行醫(yī)治病的藥王、保護糧倉的倉神以及灶王爺?shù)让袼字?,還有建筑業(yè)祖師爺魯班、騾馬驢行的祖師爺馬王爺、梨園界的祖師爺喜神等各種行業(yè)之神。
碑刻多
東岳廟的另一大特色是碑刻數(shù)量眾多,為京城各廟之冠。由于碑刻散落在正院、東廊、西廊、北院各處,且排列不甚規(guī)整,故歷次統(tǒng)計數(shù)目都有所差異,民間甚至流傳“東岳廟的碑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說法。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東岳廟的碑刻進行了拓制。北京文物研究所分別于1959年、1963年對東岳廟的碑刻進行了普查,將每塊碑編號。文革期間,廟內(nèi)碑刻遭到嚴重破壞。1995年底東岳廟交歸朝陽區(qū)文化文化局收歸時,完好樹立的碑僅存18通。1997年重修東岳廟時,又發(fā)現(xiàn)了許多被埋在地下的石碑。目前,中路正院共有石碑89通。而在歷史上,有資料記載的碑刻就有163通。最早的碑刻是元天歷二年(1329年)的《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碑》,最晚的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立于新魯班殿前的魯班會碑。
在眾多碑刻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的《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碑》,俗稱道教碑,號稱鎮(zhèn)廟之寶。趙孟頫\\\\\\\\\\\\\\\\喜好道教,與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吳全節(jié)交往甚密,曾奉旨為二人畫像,懸掛在大都崇真宮中。至治二年,張留孫羽化,趙孟頫悲痛不已,不顧年老體衰,欣然奉詔撰寫《張公碑》。洋洋兩千余字,詳細記述了張留孫平生之盛跡,贊美之意,溢于言表。數(shù)月后,趙孟頫\\\\\\\\\\\\\\\\也辭世而去。七年后,碑文刊刻立石。民國年間,每到春季,琉璃廠榮寶齋就要來搭棚立架,拓印碑文,在廟會上賣。2001年經(jīng)專家鑒定,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東岳廟的碑刻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香會碑刻。在已知的163通碑刻中,有135通是由各類香會所立。東岳廟的香會是由各行各業(yè)人士所組成的為東岳廟廟會服務的團體。
楹聯(lián)匾額多
各殿前均掛有楹聯(lián)、匾額,集中體現(xiàn)了東岳信仰懲惡揚善的精髓。楹聯(lián)多是東岳廟的一大特色景觀。原來,廟內(nèi)多數(shù)殿堂前都掛有白底黑字、小篆字體的楹聯(lián)。它們既是對各殿各司神祇職能的詮釋,也是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在“善惡有報”的外衣下,楹聯(lián)的內(nèi)容折映出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它們或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或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或意蘊悠長,蘊含哲理,文化內(nèi)涵相當豐富。
現(xiàn)在,正院各殿堂前的楹聯(lián)均已恢復。文字由當代國內(nèi)知名的書法家書寫,真、草、篆、隸、行五體齊全,形同一個高水平的楹聯(lián)書法展,不僅有助于觀眾理解楹聯(lián)的文義,而且可以使人獲得中國書法藝術的享受。
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楹聯(lián)“陽世奸雄,違天害理皆由已;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反映出根植在中國傳統(tǒng)理念中的“善惡有報”觀念?,F(xiàn)掛于瞻岱門。
東岳廟的廟會由三月十五日開始,持續(xù)半個月,以三月二十八日東岳大帝誕辰之日為最盛。廟會規(guī)模宏大,而東岳廟的道眾最多不過十幾人,因此籌辦廟會,全仗各香會出錢出力。
香會名目繁多。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有些香會以進獻的主要祭品命名,如白紙會、獻花會、路燈會、盤香會、凈水會、供膳會、壽桃會;有些香會以在廟內(nèi)的活動命名,如撣塵會、放生會、凈爐會;還有些香會以供奉的神明命名,如魯班會、馬王會、精忠會(岳飛)、慶司會(供奉七十六司)。
在廟會前夕,諸香會都要在廟門和各街坊巷口張貼“報單”,也稱“會啟”,告知諸位會員及香客,作好準備。據(jù)清代的一份萬善撣塵會報單所載,該會的活動安排是:廟會的前一天會眾們齋戒沐浴,在三茅君殿前安壇設駕。夜里子時,即為諸神撣塵。第二天清晨,禮拜神靈,進獻貢物。午間作素齋一桌。
從碑刻刊列的會眾署名中,我們看到東岳廟香會成員上至皇親國戚,下至販夫走卒,網(wǎng)羅了北京社會各個階層。
東岳廟的各個香會,規(guī)模都較大,一般在二三百人以上,有的甚至達萬人以上。其組織比較周密,香會的總負責人稱作會首,下設副會首若干。正、副會首之下有“都管”,都管之下又設各種“把兒”,分司事務。如錢糧把、水把、神堂把等等。
東岳廟的廟會,除了有眾多的香會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在東岳大帝誕辰日,要舉行東岳大帝出巡的盛大慶典。出巡的意思是東岳大帝于這一天降臨人間,走街串巷,監(jiān)察下民,勸善懲惡。出巡時,東岳大帝圣像被放在八抬大轎內(nèi),由香客門抬著,隊伍的前面有旌旗鼓樂導引,有兇神惡煞的判官,有披枷戴鎖的“罪人”。緊跟在后面的是眾香會,身穿彩衣,邊走邊演,氣氛熱烈。所經(jīng)之處,觀者如堵。出巡之后,香客們又把東岳大帝圣像抬回廟內(nèi)大殿中,并給東岳大帝進獻新的服飾,焚香后才算禮畢。然后人們在廟外茂密的長松綠柳之下,開懷暢飲,享受神人同樂的歡娛,直至天黑。
從眾多的香會和東岳大帝出巡的盛況可以看出,自元代以來,東岳廟己成為凝聚北京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了解東岳廟及其各種香會,是了解老北京的重要途徑之一。
創(chuàng)始歷史
歷史
始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 落成于泰定二年(1325)。主祀東岳大帝。因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89),封東岳神 為天齊大生仁皇帝,故以名廟。元虞集《東岳仁圣宮碑》記述其創(chuàng)建始末,曰:“延祐 (1314~1320)中,故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留孫,買地于大都齊化門外,規(guī) 以為宮,奉祀東岳天齊仁圣帝。……方鳩工,而留孫歿(按:其徒吳全節(jié)繼之),…… 至治壬戌(1322),作大殿,作大門。殿以祀大生帝,前作露臺以設樂,門有衛(wèi)神。明 年,作東西廡。東西廡之間,特起如殿者四,以奉其佐神之尊貴者。列廡如官舍,各有 職掌,皆肖人而位之。筑館于東,以居奉祠之士,總名之曰東岳仁圣宮。……泰定乙丑 (1325),魯國大長公主……出私錢巨萬,俾作神寢,象帝與其妃夫人女果侍之容。天 歷建元(1328),今皇帝(文宗)既即大位,……乃賜神寢名曰昭德殿云。”①當時在 北方的正一道,除其首腦機關所在地之大都崇真萬壽宮外,以此宮之規(guī)模為最大。
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益拓其宇,兩廡設地獄七十二司,后設帝妃行宮。宮中 侍者十百,或身乳保領兒嬰以嬉,或治具,妃將膳,奉匜櫛為妃裝”。②據(jù)明英宗御制 碑記,前殿名岱岳,后殿名育德。③明萬歷三年(1575)和二十年,又兩次修葺、增建。 萬歷三年張居正代撰之《敕修東岳廟碑》云:
“百余年來,廟濅頹圮,圣母慈圣皇太后捐膏沐資若干,皇上亦出帑儲若干,工始 于萬歷乙亥(1575)八月,周歲而落成。”④萬歷二十年趙志皋代撰之《敕修東岳廟記》 云:“都城朝陽門外里許,有東岳廟,正統(tǒng)(1436~1449)中敕建,英宗皇帝御制碑在 焉。越百余年,而我皇上(神宗)以圣母……旨拓新之,惟時萬歷丙子(1576)。迄今 壬辰(1592),又十七年矣,皇上……復出帑儲,……繕葺藻飾,更于寢殿左右作配殿,…… 賜額曰宏仁錫福。經(jīng)始于二月二十六日,落成于次年三月十一日。”⑤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東岳廟毀于火,只存左右道院,三十九年重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復加 修葺??滴酢队茤|岳廟碑》曰:“京師朝陽門外,向有東岳廟,自元明迄今,歷有年 所。康熙三十七年,居民不戒而毀于火。其明年,朕發(fā)廣善庫金(重修),……經(jīng)始于 三十九年三月,訖工于四十一年六月。”⑥乾隆《御制東岳廟重修落成碑記》云:“乾 隆辛巳(1761)嘉平之望,重葺朝陽門外東西廟蕆工”。⑦東岳廟為清代道教管理機關 道錄司所在地,其各代住持世襲為道錄司官,統(tǒng)轄京師各宮觀。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故該廟得到歷朝維修, 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殿堂建筑尚稱完好。有人在當時曾對東岳廟作過調(diào)查,所記建筑 規(guī)制如下:中軸線上設大門,左右鐘鼓樓、碑樓,后為主殿岱岳殿、育德堂,東西兩邊 有:斗姆殿,文昌殿、玉皇閣、娘娘殿、關帝殿、真武殿,靈官殿、藥王殿等,規(guī)模是 很大的。其西間火神殿之東西配殿有靈濟先祠,內(nèi)祀本廟開山張(留孫)、吳(全節(jié)) 二祖師,及明清兩代諸方丈。在張、吳二神主牌后,有一牌位書“清微派第一代始祖明 故朝天宮道錄同右玄義禹祖諱貴黌之霞靈”,下為“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諱守誼劉公 霞靈之位”(缺第二、三代),此后按代列祀,至第二十一代止。⑧證明清代主持道錄 司者為清微派道士,該廟自然成為清代清微派之祖庭。
張宗師始創(chuàng)
北京東岳廟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宮觀。該廟宇經(jīng)過近700年歷史的云煙,依然保持著昔日巍峨壯觀的風采。據(jù)稱在新中國成立前,東岳廟就失去了道士的蹤影。當時間又過了60個年頭,在國家各項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態(tài)勢的催化下,2008年1月14日,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將道教請回了東岳廟,5月3日,全國政協(xié)、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家宗教局、中國道教協(xié)會、北京市委、市政府,朝陽區(qū)委、區(qū)政府等相關部門單位的領導齊聚東岳廟,為剛成立不久的北京東岳廟廟務民主管理委員會頒發(fā)了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使這座古老的道教廟宇,在新時代恢復了原有的道教場所功能。
袁道長延續(xù)
袁道長是新中國成立后東岳廟的首任住持。袁道長年輕時在江蘇茅山入道,上世紀80年代被選送中國道教學院學習,在中國道教協(xié)會長期從事教務工作。袁道長說,張宗師是北京東岳廟的開山始祖,名留孫,字漢師,生于1248年,羽化于1321年。張留孫是信州貴溪(即今江西鷹潭市境內(nèi))人,自幼從伯父學道江西龍虎山上清宮,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是張宗演弟子。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召36代天師張宗演赴朝,張留孫從行。張宗演離京后,張留孫被元世祖留于京城作為天師代表。由于張留孫治療太子和皇后的疾病有功,很快就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寵信。元世祖在京城建崇真宮供張留孫居住,封張留孫為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賜銀印,統(tǒng)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務。鐵穆耳元成宗稱帝,對張留孫更加贊賞。大德年間,元成宗鐵穆耳加封張留孫為玄教大宗師。武宗及仁宗出生,都由張留孫取名。在張留孫地位日益顯赫的同時,玄教也逐漸形成。他的門下聚集了高徒數(shù)十人,分別在崇真宮和江南各地大宮觀擔任道職,管理江南道教事務,從而構成一個比較龐大的道教派別。泰山凌云蒼穹,頂天立地,象征中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古往今來,中華子孫都崇拜泰山神圣東岳大帝。而對泰山神圣東岳大帝,張留孫更為崇敬!他已近70歲時,見元大都(今北京)未有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廟宇,遂自愿籌資興建東岳廟。元仁宗執(zhí)政的延祐六年(1319年),時已71歲的張留孫在齊化門(即今朝陽門)外買好了地,籌建東岳廟,但還沒來得及興建廟宇,他便羽化了。其徒弟吳全節(jié)接手建造。吳全節(jié)少時入江西龍虎山上清宮學道。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他隨張留孫北上大都,成為張留孫的高足和助手,頗受元朝皇帝的重視。張留孫羽化后,吳全節(jié)承襲師職,制授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吳全節(jié)秉承師志,用6年時間建成了大殿、大門、東西兩院,塑了神像。朝廷賜名“東岳仁圣宮”,并在其東配殿供有開山祖師張留孫的塑像。
東岳廟-清朝擴建
清順治八年(1651年)炳靈公殿重修??滴跞吣辏?698年)東岳廟因居民不慎而失火,次年(1699年)圣祖動用廣善庫金準備重修。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開工,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完工。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對廟內(nèi)瓦件和油漆彩畫進行全面修整,歷時一年,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完工。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東岳廟第十七代道士馬宜麟出資修建東廊的春秋殿,將東廊與中院打通。重修西廊之斗姥殿、火祖殿,新建海神殿、倉神殿、在馬道口(今金臺路附近)設立了義園(公墓),重修了芳嘉園的三義廟,還在東岳廟內(nèi)創(chuàng)辦了義學,收容家境貧寒的子弟入學。至此,東岳廟的基本格局已經(jīng)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