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中學自教改以來,逐步形成了“三三六” 自主學習教學模式。課堂自主學習三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jié)奏;自主學習三模塊:預習、展示、反饋;課堂展示六環(huán)節(jié):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xiàn)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線路分類: [宮殿樓閣]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本站推薦:
現(xiàn)在的海源閣藏書樓,是1992年10月重新修復的。大門兩側(cè)的楹聯(lián)是胡喬木同志題寫的。上聯(lián)“一人致力萬人受惠”,下聯(lián)“四代藏書百代流芳”。“海源閣”三個字是由山東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蔣維崧題寫的。
進門后東西兩側(cè)各有一石,分別書有“書山”和“學海”二字,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這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在二石后面,可以看到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塊石碑,這是為紀念重修海源閣,由聊城市人民政府在1992年10月立的。東側(cè)的這塊石碑《重修海源閣記》,主要記敘了海源閣的創(chuàng)建歷史、藏書情況、歷史地位、重修過程及其重要意義(碑后為“聊城市重修海源閣籌建委員會成員名單”,碑文由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書寫。西側(cè)的這塊石碑刻有《八路軍解放聊城入城三項命令》,它的原文是1947年1月聊城解放時,八路軍某政治部機關為保護固有文化免于戰(zhàn)爭損壞,向入城部隊發(fā)布的三項命令。其中第2條就是“保護中國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圖書館”。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邯鄲《人民日報》、山東《大眾日報》等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這一重大政治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八路軍進城后,立即派部隊將海源閣保護起來。但由于以往戰(zhàn)亂的損害,海源閣當時已殘存殆盡,只有樓前的讀書亭保存尚好。
現(xiàn)在海源閣展覽的第一展區(qū)就在原來讀書亭的位置。
原來的楊宅從南到北一共有五進院落。海源閣為單檐硬山南向樓房,坐落于楊宅三進院北上房東側(cè)跨院內(nèi),面闊三間,上下兩層。下為楊氏家祠,內(nèi)有楊氏先人牌位;上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處。海源閣藏書樓前有一長條狀小院,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小院,東側(cè)有兩座長廊式高臺讀書亭。海源閣的第四進院有北瓦房5間,東西瓦房各3間,共計11間,不住人,專供藏書之用,主要存放明清版本。楊宅占地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可以想象,當時的楊家不僅在聊城,而且在魯西也是一個大戶人家。
時代背景:這里是聊城的位置圖和聊城的介紹。聊城位于山東省西部,明清時期稱東昌府,現(xiàn)為聊城市,素為魯西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聊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2500年來,鴻儒卿相連翩鵲起,騎士名將脫穎而出。其中有戰(zhàn)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唐初的名相馬周、宋代的名醫(yī)成無己、明代文學家謝榛、清朝藏書家楊以增(即海源閣的第一代主人)、另外還有著名學者傅斯年、國畫大師李苦禪、民族英雄范筑先、當代領導干部的楷??追鄙?、國內(nèi)外著名學者季羨林等。
聊城風光秀美,古跡頗多,素有“江北水城”的美譽,碧波千頃的東昌湖令人心曠神怡。此外,還有巍峨壯麗的光岳樓、雕梁畫棟的山陜會館、古樸雄渾的聊城鐵塔和舉世聞名的海源閣等。明代的光岳樓和清代的山陜會館都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名勝、秀美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使聊城成為一座聞名遐爾的歷史文化名城。
海源閣為什么能建在聊城呢?這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從元朝開始,大運河就流經(jīng)聊城,但是真正使聊城發(fā)展起來卻是在明清兩代。明清時期,聊城依靠京杭大運河,借漕運之利,經(jīng)濟發(fā)達,商貿(mào)繁榮,聊城成為運河的九大商埠之一,享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的美譽。這個時期,經(jīng)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昌盛。在這兩個朝代,聊城出了狀元3人,進士99人,舉人439人。其中,有被明熹宗譽為“講官第一”的吏部尚書朱延禧,有清代順治年間的開國狀元、兵部尚書傅以漸,有被康熙皇帝贊為“字壓天下”的狀元鄧鐘岳,還有道光年間任江南河道總督的著名藏書家楊以增等。|
這里的幾幅圖片是當時大運河流經(jīng)聊城時給聊城帶來的繁華場面。其中一幅就是城外車馬店及商賈往來云集的場面。有資料記載,當時聊城的商賈不下10萬,如果按一戶3人計算,當時的聊城人口就不下30萬。
海源閣是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另外三家都在江南。非常遺憾的是,“八千卷樓”和“百宋樓”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海源閣”,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因為海源閣和鐵琴銅劍樓的藏書版本最為珍貴,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最多,所以有“南瞿北楊”的美譽。聊城楊氏的藏書,不僅在海源閣一個地方,此外在肥城華附莊的楊氏別墅“陶南山館”(又名“眉園”)和位于聊城西南12.5公里田莊的“弘農(nóng)丙舍”(亦名“厚遺堂”)都是藏書的地方。《海源閣叢書》的全部書版,原藏于楊宅內(nèi),后遷移到“弘農(nóng)丙舍”收存。
海源閣的匾額就是藏書樓的第一代主人楊以增親自題寫的。匾額后有楊以增自題跋語:
先大夫議立家廟未果,今于寢東先建此閣,以承祀事,并藉藏書。取《學記》"先河后海”語,顏曰"海源”,蓋寓追遠之思。亦仿郭范氏之以"天一"名"閣"云。時道光二十年歲次庚子亥月中浣,以增敬書并識。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建海源閣的用處(是為了祭祀祖先和藏書)以及為什么取名海源閣(原跋文下另有“楊以增”和“至堂”陽文篆體印章兩方)。
這里存放的是《丙舍讀書圖》長卷局部。海源閣不但藏書,而且收藏金石書畫,有收藏的印笠、字畫、硯石以及硯臺盒,還有楊以增校印的工具書《皇朝一統(tǒng)圖》《萬國地球圖》等。
海源藏書樓為第二展區(qū)。這個藏書樓的主體樓的檐廊門前立柱上有一幅檀聯(lián),上聯(lián)是“食薦四時新俎豆”,下聯(lián)是“書藏萬卷小瑯繯”。它說明了當時藏書樓的作用。上聯(lián)說的是一樓,一樓當時是用做家廟之用,即用以祭祀祖先。它的意思是說:一年四季拿出新鮮的貢品,供祖先享用;下聯(lián)說的是二樓藏書樓。當時二樓所藏宋元珍本達到1萬多卷。這句聯(lián)比較夸張地說它是一個“瑯繯”,“瑯繯”的本義是天帝即玉皇大帝藏書的地方。這句聯(lián)稍微夸張地說海源閣藏書樓是一個“小瑯繯”。可見,海源閣的藏書是可以和玉皇大帝的藏書相提并論的。從這兒也可以看出海源閣的藏書是比較保守的,他的藏書當時是不對外觀看的。
藏書樓一樓正中間的圖片是1972年9月毛澤東主席將海源閣藏書《楚辭集注》的影印本,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內(nèi)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時的照片??梢姾T撮w藏書在我國的外交史上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產(chǎn)生于楚國的一種詩歌體裁。《楚辭集注》是由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撰寫的,他全面編輯了諸家注釋并分析辨證了屈原以來的楚辭作品,對后人影響很大。田中先生得到這部書后重新影印,反贈給國內(nèi)。目前在海源閣存放的這部書是一位美籍華人捐贈海源閣的。
這兩邊的題字題詞,都是國家領導人和書畫名流來海源閣時所題寫的。
室內(nèi)南邊墻上是關于藏書樓四代主人的介紹。海源閣藏書海潮,是楊氏四代人潛心收集的結(jié)果。楊氏藏書,始于楊以增的父親楊兆煜,繼興于楊以增。楊兆煜,字炳南,又字熙崖,聊城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少有高識遠韻”,30歲中舉人,曾任過山東即墨縣教諭。他精鑒賞,好繪山水,愛收藏,特別喜歡藏書,他的齋名叫“袖海廬”(“厚遺堂”亦為楊兆煜的齋名,楊氏內(nèi)宅大廳中有湯金釗書“厚遺堂”匾額一方)。當時,楊兆煜已藏有很多書。楊兆煜卒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終年77歲。因事母至孝,謚號為“孝直先生”。從楊兆煜生前使用的加蓋在大批書上的印章---“古東郡厚遺堂楊氏藏”、“東郡楊氏厚遺堂珍藏”等分析,他生前已收藏了一定數(shù)量的圖書,但尚沒有集中收藏的固定地方,只暫時存放在住室和書房里。從對楊兆煌的介紹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楊以增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受過父親很大的影響。
楊以增,字益之,號至堂,一號東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于聊城,是楊兆煌的長子。他自幼受家庭熏陶,酷愛收書,他繼承父親的遺愿,結(jié)合自己的志向,決心建樓創(chuàng)業(yè),興起藏書。楊以增32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先后在貴州、廣西、湖北、甘肅、陜西等省任職。咸豐六年(1856年)卒于江蘇清江浦任所,享年69歲。楊以增死后,按照清朝慣例,皇帝給予他“端勤”的謚號。楊以增平生無他事,一專于書,收書十萬卷,亦兼刻書,為清代著名的藏書家。任湖北襄鄖道員時正式開始收購書籍,任陜甘總督時以購精刻本、善本為主,兼收并蓄,此時所購得書籍甚多。任河道總督時,得蘇州黃圣烈“士禮居”藏書頗多,此時購入珍本、善本最多。(楊以增使用的藏書印章有“楊氏海源閣藏”、“宋存書室”、“四經(jīng)四史之齋”、“楊東樵讀過”、“楊以增印”、“字益之號東樵”等)
楊以增一生酷愛藏書,步入仕途后,他借居官之便,廣交文士,大量搜集珍本秘籍。楊氏海源閣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私家藏書的格局。明清私家藏書,素以江浙為中心,在這之前“吳人散書,吳人得之”,基本上是在江南那個小圈子里,根本和江北沒有太大的關系。一直到江北的楊以增到南方去做官,這個局面才有了改變。當時楊以增在江南任河道總督,兼漕運總督。道光、咸豐年間,清王朝面臨內(nèi)憂外患、朝不保夕的危機,在江南太平天國農(nóng)民運動的沖擊下,江浙的私家藏書不能自保,“江南各地藏書,一時俱出”。楊以增利用這個時機,把江南散出的書,盡量搜求。楊以增近水樓臺,得之最多,實際上搜括了南方藏書家之精英。他借主管河道之便,通過京杭大運河便利的條件,把這些書運到聊城,藏于海源閣,從而,一舉改變了我國藏書以江南為中心的局面,成為中國藏書史上與江南對峙的“北楊”。在社會動蕩之際,將流散于社會的秘籍、珍本聚而藏之,無疑起到了保護中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作用。
楊以增不但藏書,而且著書、刻書。這是他所著的《退思廬文存》和刊刻的《海源閣叢書》,這邊是《重修光岳樓記》石碑。光岳樓在經(jīng)過8次維修后,失修達90多年。楊以增在回來建海源閣后,又倡修光岳樓。提到1840年,大家很自然的會想起鴉片戰(zhàn)爭,想起民族英雄林則徐。楊以增和林則徐志同道合,交逾莫逆,傳為士林佳話(二人曾“同宦楚、豫、秦、隴,情份最密”), 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這里存有林則徐寫給楊以增的親筆書信,現(xiàn)在保存完好的有17封。
林則徐在任湖廣總督時,楊以增任湖北安襄荊那道員,二人由此建立友情。鴉片戰(zhàn)爭后,林則徐被革職遺戍新疆伊犁,途中又奉旨參加了河南境內(nèi)的黃河堤防工程,這時正值楊以增任開歸陳許道員,他們又共同堵治黃河6個月。再后來,林則徐任陜西巡撫時,楊以增任陜西布政使,二人又走到了一塊兒。這期間,許多奏折都是林、楊二人聯(lián)署的。后來林則徐生病時,曾親疏奏折舉薦楊以增代理陜西巡撫。奏折中稱贊楊以增"誠正清勤,明敏練達,實臣所不能及",對楊以增給予了高度評價。后來林則徐調(diào)任云貴總督,楊以增正式接任陜西巡撫并權陜甘總督。此后,二人天各一方,但書信往來甚密。目前山東省圖書館仍保存有林則徐致楊以增的親筆書信17封,其中既有談學問、論政治的,也有敘述家庭瑣事的,從中可見二人友情之深厚。
第二代主人是楊以增之子楊紹和。楊紹和時期是海源閣藏書的發(fā)展階段。楊紹和,字疆彥合,號德、卿,生于1832年,卒于1875年,咸豐二年,舉鄉(xiāng)試,官戶部郎中,同治四年(1865年)成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等職。他錄承家訓,一專于學,搜羅典籍,又從梅曾亮、包世臣,治學深邃。
楊以增那一代主要是把江南的精華集中到海源閣。到楊紹和這一代在北京做官,他有機會把北京存書的精華和北方藏書的精華集中到這里,他曾經(jīng)得到過清室“樂善堂”藏書的散書。
楊紹和在北京做官時,適逢清宗室怡府“樂善堂”藏書散出。“樂善堂”藏書原得于毛晉“汲古閣”,錢曾“述古堂”,“大樓九棍,度藏皆滿傳之百余年”,多系名家舊藏,宋元精秘之本十分豐富。因乾隆修《四庫全書》時,樂善堂拒不進呈,所以其中多有《四庫全書》未收之書。楊紹和抓住機遇,設法將“樂善堂”散出的藏書盡力搜購,不惜出大價錢買了下來。他這一次就購得精善之本一百余部,極大地豐富了海源閣的藏書。經(jīng)過父子兩代人的藏書積累,到楊紹和時期,海源閣的藏書達到鼎盛時期,從此改變了以往藏書多居南方的格局。(楊紹和使用的印章有楊紹和藏書、“楊艇、聊、儀晉觀堂、東郡楊紹和字彥合鑒藏金石書畫之印”等)
楊紹和曾編輯了《楊端勤公奏疏》、《海源閣珍存尺牘》、《植書隅錄》等書。這邊展柜里展示的《海源閣叢書》和《楹聯(lián)隅錄》。《楹聯(lián)隅錄》是楊紹和在同治十年(1871年)編著并刊行的。該書共10卷,內(nèi)載海源閣所藏珍本269種,就海源閣藏書"考核異同,檢校得失詳載各跋,間附已意,并記其行式印章",已成為珍貴的研究資料。
第三代主人是楊保彝。楊保彝,字師齡,號鳳阿,生于1852年,卒于1910年,同治九年(1870年)舉人,歷任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山東通志局會篡、山東優(yōu)級師范教務長等職。他天懷曠逸,喜尚論古人,口若懸河,博學多識,學有根底,亦篤于藏圃書。他使得海源閣的藏書又有所增加(楊保彝使用的印章有“聊城楊氏三代守藏”、“楊保彝”、“陶南山館”、“眉園”等)。楊保彝這一代主要是編寫了《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六卷,載圃書464種,計11328卷,其他卷I跌,不在書目的,尚有許多)和《海源閣書目》(主要介紹海源閣的藏書,共六卷,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載書3236種,計2083卷,另有不載于書目者尚多)等書籍。這些書目都是他自家刊印發(fā)行的,主要是送給親人好友,從這兒人們才知道海源閣有大量藏書。
楊保彝晚年膝下無子,恐身后族人爭家產(chǎn),波及藏書,于是于宣統(tǒng)元年(1908年)開列金石書目,呈請歸入祖祠,子孫世世保有,外人不得干預,由東昌府轉(zhuǎn)山東提學使存案,聊城縣出示保護,其書目各級分別蓋印發(fā)還楊氏,據(jù)書目統(tǒng)計,此時海源閣尚有藏書229328卷(海源閣的浩瀚藏書,早為世人矚目。有人贊其為四部之菁英,興曠世之鴻寶,“鴻名盛業(yè),百載難逢,瑯繯之府,群玉之山,目不暇給,美不勝收”)。
第四代主人,楊敬夫,原名楊承訓,生于光緒22年(1900年),是楊保彝去世后,其妻王氏少珊從近門過繼之子。幼從師靳維熙、許敬銘攻讀,后求學山東省政法學校。1970年卒于天津時,時年70歲。由于當時出現(xiàn)兵亂,楊承訓便把許多珍貴的書籍,一部分運往濟南,一部分運往天津。運往天津的那部分當時抵押在天津的鹽業(yè)銀行,后來歸入國立北平圖書館。他對海源閣做出的主要貢獻是在解放后,他把海源閣37種85件文物無償捐獻給國家。
這里的《曝書》這篇文章就是海源閣的第四代主人楊承訓撰寫的。它說明海源閣的存書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每2至3年要曬書一次,而且全家共同從事,還邀請親友數(shù)人幫助。時間安排也非常嚴格,從清明節(jié)起到立夏為止。因為夏日陽光強烈,書受暴曬后容易碎裂,不耐久藏,而且夏季多暴風雨,有來不及收書之慮。秋季呢,又多陰雨,溫濕氣盛,濕氣易被吸入書內(nèi)。清明節(jié)到立夏期間,氣候干燥,陽光暖和,在這個時期曬書是最好的。
海源閣藏書密不示人,剛才已提到一些。劉鶚在《老殘游記》當中專門提到這件事。老殘自荷澤來到東昌府意欲求觀楊氏海源閣私家藏書一飽眼福。誰料冒雪前來,連大門也沒讓他踏進半步,只好悵然離去。老殘非常遺憾地回到旅店,在旅店的墻壁上題寫了一首七絕詩。詩曰:
滄葦尊王士禮居,
藝蕓精舍四家書。
一齊歸入東昌府,
深鎖瑯繯飽蠹魚。
從詩中可以看出,老殘在這兒發(fā)了點牢騷:你這兒把大清四大藏書家的藏書都集中到這兒,卻又不讓外人觀看,那么,這些書就等著去喂書蟲吧。從這首詩中可知,清初江南泰興季振直、常熟錢曾、吳縣黃圣烈、常州汪士鐘四大藏書家相繼敗落后,其書籍很大一部分進入海源閣。從中還可見,海源閣藏書實行的是關門主義,多給人以神秘之感。
這里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楊氏藏書密不示人,他的家人也視書籍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不用說家中的男士,連家中的婦女對書籍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的。清末聊城知縣陳香圃,托聊城名紳周蔭泉到楊家勸說,要求將藏書獻出。當時楊保彝已經(jīng)去世,其妻王氏少珊,嚴詞以拒,陳香圃從未能入海源閣一步。
聊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著大山般偉岸和高度的人文景觀,也涌現(xiàn)出燦若群星的名人志士。第三展室,主要展出了聊城部分狀元和進士錄。
狀元和進士是中國科舉選仕的最高稱謂??婆e制度從隋大業(yè)二年(606年)詔令正式設置進士科算起,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詔令停罷科舉考試為止,歷經(jīng)1300多年,在加強國家的中央集權,完善地方行政管理,選拔人才,調(diào)動知識階層的積極性等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上有據(jù)可查的進士達12.6萬人,聊城則有712人;有據(jù)可查的狀元596人,其中山東籍的60余人,聊城籍則達16人,由此可以看出聊城確實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確實是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本展室對我市部分狀元和進士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海源閣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也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標志,海源閣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傳承至今。它對我們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山東·江北水城 運河故都·聊城 www.chasecapitalpartners.com